知識交流

認識中藥

中藥理論由歷代本草、醫方書籍所記述,或民間師徒世代相傳,學術博大精深、源遠流長,近代倍受各國矚目與肯定、引發全球科學研究和我國業界傳承推廣熱潮。
古云:「知藥萬物皆藥」,中藥萬千,非專業難窺全貌,所以人體每天賴以維生之ㄧ般食物亦是藥材,只是我們習以為常而疏視。
中藥採集來自天然的礦物、動物、植物等鮮品,經過加工、乾燥處理、包裝成為一定規格的藥材,供應成藥製劑、處方調配、中醫臨床診療用藥。
中藥為要保持藥材體形完整、藥效成份、用藥安全等考量,沿革發展獨特的中藥採制與中藥炮制技術:
*中藥採制=
(1)道地產區(氣候、地質、生態、環境、野生、培殖)。
(2)採捕收集(生長年限、適當季節、合宜工法:挖、摘、割、剝、捕)。
(3)加工乾燥(切、洗、煮、蒸、涼、晒、烘、燻、分檔)。
(4)貯藏保護(防蟲害、防霉菌、防潮溼、防變質、貯藏年限)。
* 中藥炮制=
(1)淨制(風選、水選、篩選、剪切、刮削、剔除、刷擦、碾串、泡洗)。
(2)切制(軟化掌握少泡多潤、藥透水盡的原則:切、剪、刨、鎊、劈、搗、制絨)
(3)炮炙(炒、燙、煅、蒸、煮、煨;酒制、醋制、鹽制、姜制、蜜制、藥汁制;制炭、制 霜、水飛)。
台灣中藥少數量少,多數來自中國大陸,使用對岸藥材無可避免,更因藥材產地環境的特性藥效,難以取代,有人盲目排斥貨源非理性行為,容易導致商人不實言論,雖然市面中藥問題諸多,其實危害藥材功能品質者:

* 主要是=
(1)不當培殖(環境汙染、化學生成、過度防害)。
(2)品種不正確(魚目混珠、濫竽充數)
(3)不當加工添加(染色、加重、偷工減料)。
當今政府推動「建構中藥用藥安全環境」,管理藥事、藥材品質,保障國人中藥用藥安全和健康;何況現代資訊暢通、消費意識提升,中藥市場應可獲得改善。
姑且不論商場亂象,產品不按標準檢驗規定上市,黑心商人中外皆有;民眾了解一般醫學藥理常識、常用藥材辨識、料理程序實務,有其必要:
* 醫療應用由合法中醫師處方(湯劑);即使參考文獻記載或民間偏方,亦須請教專家認可。
* 向信譽藥商購買藥材,成藥丸劑、散劑、膏劑、酒劑等以GMP藥廠製造。
* 藥材適用不分貴賤,高價藥材假貨越多,低價藥材偽造不附成本,商人不為。
* 藥材敗壞現象:蟲蛀、發霉、走油、變色、氣味流失、乾燥發硬、溶化、受潮、風化。
* 保存藥材各有不同,一般放置陰涼乾燥通風之處或冰箱冷藏,購買時詢問藥商正確保存方法。
* 煎煮藥材首先用清水沖洗,去除塵埃或有殘留農藥、二氧化硫等;再者藥材如含重金屬(鉛、鎘、砷、汞)則因不易分解,可少生擔憂,惟若吞服丹、丸、散、膏等製劑會有疑慮。
* 藥材泡酒亦須充分沖洗,瀝水經過乾燥處理後,淨除雜質,方得為之。
* 順應民情,目前政府公佈215種「可供食用」藥材,不受藥品管制。
* 食品藥材根據食品衛生管理規定檢驗(安全量劑為日用量),食材通過檢驗,更具安全。
* 藥材浩瀚無邊,不同藥材有同屬功能,非貴即好,周邊廉價食材,常有強身、長壽、療養效果。